7月7日至13日,我校大数据与智能工程学院“智愿锋行”青年志愿者服务团赴重庆市涪陵区新妙镇开展“三下乡”系列实践活动,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“三农”工作的重要论述,积极响应国家乡村振兴战略号召,以专业优势为扎实推进农业强国建设注入澎湃动能。
爱国教育:红色足迹寻初心,薪火相传励担当
红色资源是新时代青年学子赓续红色血脉、汲取前进力量的宝贵资源。服务团与当地老党员共同走进涪陵区刘伯承护国之役纪念馆,在青瓦木楼间,志愿者沿“护国起义”“养伤岁月”“军神风范”展陈脉络,通过战地文书、护国军军服等实物,回溯1916年刘伯承组建护国军、领导反袁斗争的峥嵘历史,感悟其养伤期间与群众结下的“军民鱼水情”。一位老党员表示,爱国要靠实干,革命精神要一辈子学、一辈子做。这一堂“行走的思政课”让志愿者们进一步坚定了以更饱满的热情踔厉奋发、勇毅前行,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贡献青春力量。
网络安全:智解“银发”安全锁,共筑乡村防护网
在建设数字中国的关键任务中,网络安全是首要防线。准确把握总体国家安全观核心要义,结合数字乡村建设中“安全筑基”的现实需求,志愿者切实践行习近平总书记关于“网络安全为人民,网络安全靠人民”的理念和要求,通过案例展板、宣传单和情景模拟,剖析网络诈骗套路,重点关注老年群体与留守家庭,为村民筑牢网络安全防线,让数字技术惠及民生,让科技发展“点亮”乡村生活。
科技启蒙:AI点亮“数字梦”,智趣体验“润童心”
在培育创新人才的时代呼唤下,科技启蒙是重要基石。习近平总书记提到 “要加强国家科普能力建设,深入实施全民科学素质提升行动”。提升农村科普效能,既是科技强国建设的应有之义,也是乡村全面振兴的重要内容。志愿者精心策划、组织了一场别开生面的科技启蒙课堂,用通俗语言解码人工智能的奥秘,创造沉浸式AI体验场景,介绍数字技术在智慧农业、课堂学习等方面的应用前景,让科技赋能乡村高质量发展理念深入青少年心中,为推动国家数字人才培养注入青春力量。
李子种植:数字驱动新发展,产业升级促振兴
在乡村农业振兴的宏大征程中,数字驱动是强劲引擎。服务团赴新妙镇普陀村李子种植基地调研,全面了解基地现状,深入挖掘种植优势。该基地采取集中种植模式,李子品种丰富、口感脆爽,每年都吸引不少周边居民驱车前来采摘。
普陀村党支部书记王美介绍,得益于国家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,李子种植已被打造成普陀村的重点产业,显著提高种植户收入。近年来随着数字经济兴起,李子种植也遇到瓶颈,主要表现为数字驱动不足、科技人才欠缺等。针对这些痛点,志愿者们与王美深入探讨产业数字化转型策略,提出系列解决方案:一方面探索利用传感器、智能灌溉、环境监控、病虫害预警等系统实现生产管理数字化,提升种植效率;另一方面借助短视频营销等工具搭建电商平台,打破产销壁垒,为村民开辟以数字经济为支撑的增收新渠道,为李子产业发展注入数字化活力。
制造产业:科技赋能新动力,升级转型向未来
在推动制造强国建设的战略目标下,创新驱动是核心路径。重庆市涪陵区昌隆源混凝土有限公司是涪陵区重点建材企业,不仅参与了龙头港作业区二期工程等重大项目建设,更在环保领域通过水土保持设施验收、多次环评审批,形成了“绿色生产”的鲜明特色,成为新妙镇富民企业一张亮眼“名片”,提供了很多就业岗位。服务团走进企业参观调研,了解企业在制造产业数字化转型升级背景下,探索发展新质生产力,不断以技术创新引领产业升级的成绩成效。服务团结合专业知识,针对企业发展中遇到的症结,提出了在骨料仓加装激光粉尘传感器、结合物联网搭建实时监测平台、基于GIS 算法优化运输路径等优化建议,共同研讨科技赋能企业升级新动力的方法,探索条数字赋能乡村振兴的特色路径,彰显数字乡村建设的广阔前景。
习近平总书记强调,全面推进乡村振兴,要立足特色资源,坚持科技兴农,因地制宜发展乡村旅游、休闲农业等新产业新业态,贯通产加销,融合农文旅,推动乡村产业发展壮大,让农民更多分享产业增值收益。此次“三下乡”系列活动,从红色精神传承到科技普惠落地,从产业难题破解到青年担当彰显,服务团以实际行动将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,是大数据与智能工程学院践行“用专业之‘智’履服务之‘愿’”育人理念的生动实践。
(来源:大数据与智能工程学院 | 审核:朱飞镝 | 编审:卢俊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