七月的马武镇,暑气正浓。我校机器人工程学院“鉴湖微光”志愿者服务团的旗帜又一次飘扬在涪陵区马武镇的青山绿水间,这是“鉴湖微光”志愿者服务团与马武镇结缘的第11个夏天。自2015年开始,这支队伍连续十年扎根于此,累计开展服务活动120余场,惠及群众超万人,用青春足迹见证乡村振兴的十年征程。
科技惠民:义务维修解民忧
在涪陵区马武镇,义务维修活动已成为当地居民翘首以盼的“年度盛事”。服务团充分发挥专业特长,开展农机、家电义务维修活动,固定摆摊与上门服务同时开展,为村民解决生活与生产难题。在社区广场,志愿者们化身“家电医生”,为电风扇、绞肉机等故障电器“把脉问诊”;针对行动不便的老人,团队组建“上门维修小分队”,贴心服务获村民连连称赞。在田间地头,志愿者们为农户修复微耕机,更换机油、清洁滤芯,并手把手传授保养技巧。“你们不仅修好了机器,还教我们自己处理小问题,以后再也不用干着急了!”农户李大叔的感慨道出了科技助农的实效。
十年来,服务团累计维修农机家电300余件,培训技术骨干50余人。从最初的简单维修到如今能处理智能设备故障,从临时服务点到建立长期帮扶机制,这支队伍以专业和坚持赢得了乡亲们的认可。
产业赋能:探路乡村振兴新动能
为响应国家乡村振兴战略号召,深入探寻特色农业助力乡村发展的创新路径,服务团深入马武镇特色产业一线,开展实地调研与技术帮扶,调研笔记写满振兴的注脚。冉刚梨园的包装车间,志愿者记录着“翠冠梨线上订单激增40%”的销售密码;彭婆婆榨菜厂的研学基地,志愿者们跟随技艺传承人学习“三腌三榨”古法,辣椒粉在石臼中翻飞,菜头丝与秘制调料在陶缸里揉拌,汗水滴入百年工艺的脉络;小敏农场的菌棚里,志愿者们聆听产业发展之路,调研学习“菌稻轮作”如何盘活土地。
“这些沾着泥土的调研数据,就是最鲜活的乡村振兴报告!”调研组组长赵欣捧着榨菜厂的手工体验笔记感慨。当电商数据、古法工艺与生态模型在报告中交汇,马武镇“三产融合”的发展图景愈发清晰。
红色传承:薪火永续担使命
今年正值抗战胜利80周年,志愿者们走访慰问97岁的抗美援朝老兵,聆听烽火岁月的故事。看着眼前朝气蓬勃的大学生,老人感慨万千,语重心长地嘱咐道:“现在的生活多好啊!你们年轻人赶上了好时代,要珍惜,要为国家多出力!”
在马武镇桦榕社区活动中心,志愿者们精心策划,采用新颖的“时光任务卡”模式,引导孩子们化身为“抗战小侦探”,踏上一段追寻历史真相的沉浸式学习之旅。课堂上,珍贵的历史影像资料与精心设计的互动问答环节巧妙交织,将那段烽火连天的岁月生动地呈现在孩子们面前。孩子们不再是历史的被动接受者,而是主动的探索者和思考者。
“这些大学生不仅带来了帮助,更传递了精神。”桦榕社区工作人员肖蓉感慨道。十余年来,服务团累计开展红色教育活动50余场,服务群众2000余人次,让红色基因在乡村沃土上生根发芽。
微光成炬:青春书写新篇章
从维修家电的“技术工”,到田间地头的“调研员”,再到红色文化的“传播者”,“鉴湖微光”志愿者们用十年坚守,以专业与热忱,书写了科技服务民生、青春奉献时代的动人篇章,诠释了新时代青年的责任与担当。正如团队指导老师陈婷婷所言:“教育不仅发生在课堂,更在于将知识转化为服务社会的力量。我们愿做一束微光,以专业和热忱照亮乡村振兴的征程。”未来,机器人工程学院将持续深化校地合作,引导青年学子在乡村振兴的广阔天地中贡献智慧与力量,让青春“微光”汇聚成照亮乡村发展的温暖星河,在乡村振兴的广阔天地中书写更加绚丽的篇章。
(供稿:机器人工程学院 | 审核:黄江波 | 编审:卢俊)